2025年7月5日至7月11日,濟南大學社會實踐團的9名成員,在隊長馬馳原的帶領下,開展“聚焦紅色基因傳承”主題實踐活動。團隊以“宣講紅色故事+調研青年認知”雙線并行的模式,通過紅色標語創作、街頭訪談、問卷調查等形式,探尋新時代紅色文化傳承的創新路徑,以青春之力筑牢信仰之基。
紅色宣講:讓革命故事“聲”入人心
在博物館與紅色廣場,團隊成員向介紹歷史背后的故事。生動的語言配合詳細的演示,將抽象的革命精神轉化為可感可知的細節。活動成員韓永天感慨:“以前覺得紅色故事離我們很遠,今天才明白,信仰就藏在這些溫暖的細節里。幸福路是奮斗出來的”



街頭微宣講:標語里的紅色密碼
在社區廣場,團隊設計的紅色標語展板吸引居民駐足。成員們結合標語背后的歷史典故開展“5分鐘微宣講”,居民們聽完后主動分享:“我們走過的每一條路,說不定就是當年紅軍走過的?,F在日子好了,更得記住這份不易?!?nbsp;


深度調研:把脈紅色傳承現狀
調研組面向16-25歲青少年發放問卷200余份,結果顯示:
認知廣度不足:80%受訪者能說出3個以上紅色英雄姓名,但僅35%了解其具體事跡;
形式期待創新:90%青年認為“沉浸式體驗”比傳統教育更有效;
價值認同強烈:90%認同“紅色精神對個人成長具有指導意義”,但60%認為“當前宣傳方式需更接地氣”。

三代人的紅色對話
在老黨員家中,00后隊員與85歲的抗戰老兵展開跨世紀對話。當張爺爺顫抖著取出珍藏的軍功章時,隊員張鵬紅了眼眶:“課本上的‘艱苦奮斗’,在爺爺布滿老繭的手里變得如此具體?!?/span>

社區里的傳承痛點
“年輕人工作忙,參加活動少”“有些故事講得太刻板”——針對社區工作者反饋的問題,團隊整理出《紅色教育“破圈”建議清單》,提出“開發紅色文創產品”“組建青年宣講”等對策,獲街道辦采納?;顒咏Y束后隊員張杰在日記中寫道:“原來紅色基因不是博物館里的展品,而是流淌在我們血液里的密碼?!蓖ㄟ^實踐,團隊書寫了調研報告,進一步深入理解紅色傳承的意義。
觸摸歷史,方能讀懂未來。紅色薪火”團隊用腳步丈量紅色熱土,用青春對話革命初心,在實踐中證明:新時代青年不僅是紅色基因的守護者,更是其創新表達的“翻譯官”與“傳播者”。這場關于信仰的青春接力,正讓紅色火炬在新時代愈發明亮!
文字:馬馳原 校審:張耘愷 復審:趙軍 終審:信蘇珊